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学校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适应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改革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校、企业的优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校企联合培养人才而成立的国家级大学生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中心充分利用学校在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人才方面的优势和胜利油田在石油物探行业的(设备、场地、工程技术人员等资源)优势,为石油物探行业工程人才的培养提供全方位的工程实践教学环境。
中心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博学、务实、创业、创新”的人才培养质量观,根据中国石油天然气工业对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人才的要求,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质量等方面结合石油勘探行业特点进行建设,使培养的学生既能掌握现代油气勘探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又具有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良好专业素质,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不断国际化的油气勘探行业对石油工业勘探、开发人才的需要,使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成为国内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高质量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之一。
自1991年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以来,学校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在胜利油田建立起“胜利物探公司地球物理勘探野外实习基地”、“胜利物探院处理与解释实习基地”、“胜利测井公司测井实习基地”、“胜利地质院地球物理资料地质解释实习基地”等四个稳定的实习基地,近三年来累计接收超过600人次的学生实践实习,形成了能适应本专业需要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条件保障。
中心目前具备大量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设备,以胜利物探研究院为例,该院集地震资料处理解释及综合研究于一体,技术装备精良,拥有先进的CPU/GPU集群并行处理系统以及其它主要设备430台套,地震资料处理设备有CPU/GPU集群8500个节点,理论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00万亿次,解释设备80多台,200T磁带库以及大量工作站在内的众多硬件设备,具有多套世界先进的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软件,包括Omega、CGG、PG3、Views等多套处理软件系统以及Geoframe、LandMark等解释系统,资产总值达3亿多元。系统拥有年处理二维
中心基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长期以来形成的人才培训经验,利用学校多年来形成的产学研结合办学的优势,开展了立足产学研结合,强化学生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系列探索,将油田丰富的实践人才与学校的理论教学人才相结合,加强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之间的交流与结合,实现优势互补,保证了高层次石油专门人才的培养。目前,中心已形成了一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素质教师人才队伍,其中学校指导教师27人,胜利油田指导教师39人,企业指导教师占总的指导教师的比例为59.1%,能够为参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学生提供较为完善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工作指导。
中心形成了工程教育模式的基本组织体系,要求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大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同时,结合石油物探的基本生产流程开展相应的工程实践教学工作,针对该体系开展相关的工程实践环节并设置相关的实践岗位。中心实行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引入企业标准,制定合理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案,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指导教师为引导,学生主动实践、手脑并用的创新型工程实践教学模式以及合理有效的课程(教材)建设模式。
为提高工程教育的培养质量,围绕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中心建立了具有指导性、客观性、具体性、可操作性、权威性的工程教育评价体系,通过学生评价、指导教师评价和建立信息反馈机制更有效地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
中心紧紧围绕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创新为先导,以学生为本,质量为重为基本原则,充分利用和挖掘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良好的教学条件,依托该专业的学科优势,逐步形成加强实践教学,注重能力培养,以学生基本实践能力训练为基础,以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为突破口,形成“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互补、产学研联合培养多种模式共存”的格局,按照“学校牵头、学院负责、校企共建、责任明确”的思路,中心将进一步加强对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统筹规划,拓宽实践实习范围,为国家石油物探行业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化中原油田石油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化中原油田石油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以实行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契机,为满足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专业的工程实践训练而成立的国家级大学生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中心是面向全国石油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基地,力求为国家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做出贡献。
中心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博学、务实、创业、创新”的人才培养质量观,根据中国石油天然气行业对石油工程专业人才的要求,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质量等方面结合石油勘探开发行业特点进行改革和建设,使培养的学生既能掌握现代石油工程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又具有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良好专业素质,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化程度非常高的油气勘探开发行业对人才的需要,使中心成为培养国内石油工程专业人才的主要基地之一。同时,中心注重保持和加强我校石油工程专业在全国石油院校相同专业中的领头羊地位,带动国内该专业方向上本科教学的建设、改革和发展。学校依托在中原油田建立的稳定实习基地,充分调动企业资源,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加快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进一步促进工程实践人才的培养。
中心根据大学生工程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与企业和高校进行沟通,大力改善硬件条件, 努力创造安全和谐的学习环境,为提高实习实践环节教学质量提供有力保障。目前中心拥有从美国引进的顶驱钻井设备4套、MWD无线随钻测斜仪4套、SRG电子陀螺测量仪2套及有线随钻测斜仪5套;拥有包括美国产ECKEL 5 1/2 STD型、ECKEL—14HS型在内的15套液压套管钳及其辅助设备;拥有各种钻井配套测量仪器、打捞设备、工具等627台(套);拥有技术力量雄厚、装备水平精良、人才队伍优秀、服务手段齐全的专业化钻井队伍;拥有20项居于国内外领先水平的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系列,构筑起具有特色的勘探开发理论技术体系;拥有17项国内先进的采油工艺技术。
中心自建立之日起便把“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放到突出的位置上,逐步形成了一支专业结构合理,年龄、学历、职称配比合理,既懂理论、又懂实践,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教学队伍。目前中心拥有学校指导教师66人,其中博士56人(占84.8%),硕士6人(占9.1%),学士4人(占6.1%),副高级职称以上人员58人(占87.9%),其余均具有中级职称;企业教师100名,均具有本科以上学历,都具有高级职称。
中心形成了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成立专门的管理委员会,定期针对中心建设进展情况进行研讨。通过高校教师与油田技术人员的紧密结合,深入探讨卓越工程师班的教学培养模式,完善工程教育实践环节,详细设计工程教育实践内容,落实培养人才的选定方案,完善学生在中心实践期间的日常管理体制,建立面向工程人才培养的教学考评和激励体系,形成科学合理的学生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和监控体系。
中心依托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建立工程实践管理平台,在该网络平台上公布工程实践教育所提供的岗位和校企的指导教师信息,并利用该示范中心信息化平台来建设工程教育的虚拟教学平台,对学生利用该虚拟教学平台预习、了解工程教育的各岗位的内容提供了便利,从而提高工程教育的效率与效果。
中心围绕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建立可靠有效的评价体系,通过学生评价、指导教师评价和建立信息反馈机制构成一个工程教育评价体系的闭环,中心由专人根据相互评价的结果进行沟通反馈,解决中心在实践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切实提高中心的运行效率,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
学校紧紧围绕石油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利用和挖掘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良好的教学条件,依托该专业的学科优势,逐步形成加强实践教学,注重能力培养,以学生基本实践能力训练为基础、以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为突破口,立足产学研结合、强化学生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互补、产学研联合培养多种模式共存”的格局,按照“学校牵头、学院负责、校企共建、责任明确”的思路,进一步加强对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统筹规划,为石油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化齐鲁石油化工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化齐鲁石油化工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学校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推进我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和进行产品开发设计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而成立的国家级大学生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中心旨在工程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工程创新意识、工程应用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拓展组织管理能力、交流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提升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中心以世界两大工程教育体系(《华盛顿协议》和欧洲大陆工程教育体系)为参照,遵照“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化工工程师培养标准”,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优势,共同制定并实施企业培养方案,建立校企联合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以强化学生工程能力、创新意识、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国际竞争力的培养和提高为目标,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合学生发展的石油石化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培养平台,研究探索具有“卓越工程师”素质的工程人才培养的规律和有效途径。
中国石化齐鲁分公司是一家集石油化工、盐化工、煤化工、天然气化工为一体的特大型炼油、化工、化肥、化纤联合企业。公司始建于1966年,目前具有1050万吨/年原油加工能力和80万吨/年乙烯工程为龙头的大型石油化工装置112套,主要生产汽油、煤油、柴油、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等各种牌号的120多种石油化工产品,其中丁辛醇、丁苯橡胶、聚氯乙烯(乙烯法)的产能位居国内前列。
学校与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齐鲁分公司及所属分厂均签有长期、稳定的全面合作协议。齐鲁石化实习基地早在1971年即已启用,在企业建有永久性教师和学生宿舍、教室等设施。每年企业可接纳800名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油气储运工程、应用化学等7个专业的学生进行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工作,在设备、技术、环境和运行机制等方面为开展工程实践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近年来,该基地又陆续面向国内其它高校大学生工程时间开放,先后接待了多所高校的大学生生产实习。
中心以学校和企业共同提供指导教师的模式发展,充分利用学校教师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学生管理经验以及较强科研能力的优势以及企业教师实践经验丰富、工程设计能力较强的优势。目前学校教师共有52人,其中博士32人,占62%,硕士18人,占35%;具有副高级职称以上人员40人,占76.9%,其余均具有中级职称。企业教师共有49名,全部具有高级职称。
中心通过实践探索与研究,形成了组合式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以理论知识、实践模拟和工程实践三条主线互相穿插、并行推进的组织方式,将学生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通过计算机过程模拟和工厂现场实习环节,真正转化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并从工程应用中促进学生重新思考理论教学的精髓,强化理论知识的吸收,提高其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工程设计与工程创新的综合素质。
中心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构建了科学合理、内容新颖、重点突出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主要环节包括初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基础设计、课程设计、化工设计(包括工厂设计、产品与过程设计与研究)和毕业设计。学生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选题来源于企业工程实践,设计内容与专业理论知识紧密联系,指导老师采用双导师制,由校内教师和企业方委派工程师共同担任,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