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模式改革案例

发布者:陈雷发布时间:2018-04-11浏览次数:23

化学工程学院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毕业设计试点情况总结

为了使学生得到化工学科的全面工程技能训练,综合运用大学期间所学课程的内容,我院本学期对2007级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进行了毕业设计改革试点。现将整体过程及试点成果总结如下。

一、前期规划

本次试点采用提前征集学生、自愿报名组队的形式。201011月在学生宿舍张贴海报,在学院主页上贴出通知,介绍本次试点的内容及形式,学生自愿组队报名,参照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大赛的竞赛方式征集设计小组。

二、设计要求

要求每个设计小组完成一个具体化工项目的完整设计,包括项目选址、工艺计算、设备计算、流程图、配管图、环境评价、安全评价、技术经济分析等。项目设计的工作量很大,每位同学负责完成其中一部分,最后综合到一起,形成项目设计说明书(含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说明书和附录)。

通过面向设计项目的实践过程,让学生学习现代化工专业设计方法与设计工具的使用,了解计算机辅助化工设计的基本步骤,初步掌握使用Aspen Engineering Suit软件进行化工过程、换热设备和塔设备设计,使用Intergraph Smart Plant 3D等软件进行化工装置三维建模设计,使用AutoCAD绘制带控制点的工艺管道流程图、塔条件设备图、车间及设备平/立面布置图、工厂总平面图等,使用Aspen Energy Analyzer软件进行能量优化,使用Aspen Process Economic Analyzer软件进行成本估算,了解化工设计工作程序、工作内容、设计文档编制方法,经历从单元过程到完整流程再到化工厂的设计全过程。

(附录1:某设计小组的进度安排表。)

三、设计意义

在毕业设计环节完成此类设计过程,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化学、热力学、单元操作、化学工艺学、化学反应工程、化机与设备、仪表与自控等化工专业基础理论解决具体工程问题的能力。

通过完成设计任务,有助于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设计单位或者工厂车间,学会以设计的眼光了解眼前的装置及工艺,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工作当中。

四、设计过程

本次试点有21名学生参与,4-5名学生一组,共计5组。每组配备3名指导教师,毕业设计期间以组为单位,安排个人完成相关软件的学习,合理分配工作量。每周集中汇报一次,保证工作进度。要求每个同学独立完成相关英文文献的翻译。总体完成情况较好,各小组均按计划完成了设计任务,对设计环节和软件有较清楚的认识,大大提高了工程设计能力,并锻炼了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

(附录2:某设计小组的实际工作记录表。)

五、成果提交方式

由于试点班毕业作业的特殊性,对于提交方式有特殊要求,说明情况如下:

1.由于说明书内容涵盖全组学生的工作成果,无法分出4-5本论文,以小组为单位上交1本设计说明书,报告扉页加说明,表明每个人完成的内容。

2.毕业设计手册和英文翻译每个学生单独完成并上交。毕业答辩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每个学生分别就自己完成部分表述并回答问题,论文成绩及答辩成绩按学生给出。

3.项目设计说明书按行业规范格式进行编写,与学校毕业论文格式有一定差别,要求A4纸打印(因图表较大,还有个别彩页),封面拟以“××项目设计说明书为主标题,毕业设计为副标题,可以增加个性设计。

(成果展示详见毕业设计说明书。)

(附录3:某设计小组报告中的的参考文献及行业规范。)

六、答辩方式

本次毕业试点答辩方式不同于以往的单人答辩,而是以团队形式完成答辩。组织了5名教师担任评委(指导教师除外),同时各设计小组的组长担任学生评委,为整个设计小组进行评分。

设计小组根据项目内容准备一个PPT,按照工作分工,分别讲述自己完成的内容,要求衔接完整,体现整体工作和团队默契。并结合个人完成部分回答相关问题。答辩成绩由团队分、个人分数及组内互评分综合得出。

七、改革效应

本次毕业设计试点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一方面,参与试点的毕业生表示收获很大,在工程设计能力上有很大提高;答辩结束后及时举办了座谈会,院系领导、指导教师和学生畅所欲言,针对本次试点进行了充分的总结,为今后的指导工作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附录4:学生总结座谈会记要)

另一方面,本次试点的经验为2008级学生组队参加全国性化工设计大赛提供了必要的支撑。今年我校化工专业08级本科生首次组队参加了瑞派杯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创业大赛和三井化学杯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共有3个队伍参赛,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其中我校成功承办了三井化学杯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华北赛区的决赛,得到总赛组委会和参赛高校的一致好评。

最终我校大学生获得三井化学杯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总决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自主创新单项奖1项。在瑞派杯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创业大赛总决赛中有210人分别入围金奖和铜奖,同时获得最佳流程设计单项奖2项。

(附录5:学生参赛照片及部分证书)

成功参与大赛和取得好成绩与07级的毕业设计改革成果密不可分。

八、参与人员

序号

姓名

参与工作

1

丁传芹

指导毕业设计

2

刘会娥

指导毕业设计

3

李军

指导毕业设计

4

王兰娟

指导毕业设计

5

段红玲

指导毕业设计

6

刘子媛

指导毕业设计

7

陈金庆

指导毕业设计

8

马占华

指导毕业设计

9

孙兰义

各方面协调

10

刘雪暖

各方面协调

11

刘欣梅

各方面协调

附录

附录1:某设计小组设计进度表

附录2:某设计小组实际工作记录表

(各部分工作在时间上有交叉,因此以设计内容为线索来介绍设计进程。)

可行性研究:第1-2

张铭——制定项目设计任务书,查阅文献,进行项目概况和产品市场分析;

刘雅杰——查阅文献,分析各种现行的工艺方案,确定本设计的工艺方案;

施宏虹——进行工艺流程设计;

王潇杨、杜晶——厂址选择。

ASPEN PLUS流程模拟:第3-5

杜晶、张铭——负责流程建立与模拟;

施宏虹——模拟完成后的数据整理工作。

设备设计及选型:第6-8

杜晶——反应器设计;

张铭——3个塔的设计,泵的选型;

王潇杨——换热器和罐选型。

安全分析:第7-12

施宏虹——负责HAZOP分析。

经济评价:第7-13

刘雅杰——负责经济概算、整理相关表格及报告。

PIDPFD绘制:第6-9

王潇杨、施宏虹——负责绘图与审核,进行主要设备的自动控制设计。

车间平面布置,设备平立面布置:第9-13

张铭——负责绘制布置图,与PID交互调整。

塔设备条件图:第13

施宏虹——负责绘制塔的设备条件图。

3D图:第10-17

王潇杨——负责。

整理设计文件:第14-16

全组分工完成。

准备答辩:第17-18周。

附录3:某设计小组报告中的的参考文献及行业规范

参考文献

[1]唐宏青.国外工程设计软件简介.化工设计[J].计算机应用,200010(2)45-47.

[2]李明生.浅谈化工设备计算辅助软件[J].江西化工,20071 (2)126-129.

[3]李淼,胡梅.工厂设计软件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化工矿物与加工,200102(4)17-18.

[4]刘玉波,安伯忠,明玉杰,刘志庄等.浅谈计算机软件技术在化工工程设计中的应用.技术研发,200523(2)23-24.

[5]M·A·麦雷图科夫等.现在和未来的纳米科学技术[J].国外金属矿选矿,2005085-7.

[6]陈俊.配管设计软件的开发.过程工程学报,20088(2)28-31.

[7]陈闽川,工厂化配管CAD设计软件应用.化工设备与管道,200311(2)60-64.

[8]杜宏阁.工艺及仪表管道流程图设计软件SP PID在石化公车项目中的应用. 200636(5)50-52.

[9]曹渊,陶长元,杜军,等.模板法制备纳米线的研究进展[J].化学世界,200612753-758.

[10]杜朝锋,黄英,秦秀兰.模板技术在纳米材料制备中的应用与发展[J].材料导报,200620(5)38-42.

[11]PENNER R MMARTIN C R. Anal Chem[J].1987592625-2628.

[12]TIERNEY M JMARTIN C R. Phys Chem[J].1989932878-2881.

[13]周舞阗. 基于WEB的换热网络设计系统的开发.化工进展,20075(15)1072-1076.

[14]薛冰,冯杰,李文英.双气头多联产中醇醚燃料合成流程的经济评价.现代化工,200929(1)55-58.

[15]李军,陈亮,孙兰义,刘雪暖,李青松. 填料萃取塔设计软件CUPTower的开发,石油化工设备,200938(3)20-21.

[16]姚会军,刘杰等.离子径迹模板法制备纳米线[J].原子核物理评论,200623(1)55-58.

[17]李中春,周全法.表面活性剂分子有序组合体及其在贵金属纳米材料制备中的应用[J].黄金,200627(1)3-6.

[18]陈丽萍. 表面活性剂液晶的研究进展[J].科技论坛,2007111-2.

[19]张冬柏,齐利民,程虎民,等.液晶模板法制备Au纳米线[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324(12)2143-2146.

[20]赵彦保,刘锦,娄云鹏,吴志申,张治军.银纳米晶体的制备与表征[J].化学研究,200516(4)52-54.

[21]柴永存,陈晓,隋震呜,庄文昌.溶致液晶模板电化学沉积束状铂纳米材料[J].物理化学学报,200622(12)1506-1510.

[22]孙建华,丁元华,尚通明.CaCO3纳米微粒的层状液晶模板法制备及其生长过程中的形貌演变[J].无机化学学报,200723(1)75-80.

[23]王彤文,戴乐蓉.混合超分子液晶模板法合成六方介孔相含钛氧化硅[J].物理化学学报,200117(1)10-14.

[24]LiYanWanJinghua.ACTAPHYSICO-CHIMICASINICA[J].199915(1)1-4.

[25]张晓丹,曹阳,贺军辉.维硅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和机理[J].化学进展,200820(7/8)1064-1072.

[26]徐建,李亚栋.单晶Pb纳米线及纳米粒子的溶液法制备[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425(4)595-597.

[27]刘洪成,褚莹,刘莹莹.反胶束法制备纳米Ni(OH)2[J].应用化学,200320(3)302-304.

[28]陈庆春.水热还原制备铜纳米棒和纳米线[J].现代化工,200525(1)43-44.

[29]Zhaoping Liu You YangJianbo Liang et al. Phys.Chem.[J].2003 10712658-12661.

[30]Bin DengAn-Wu XuGuang-Yi Chen et al.J.Phys.Chem.B[J]. 200611011711-11716.

[31]W.B.Zhaoetal.Journal of Crystal Growth[J]. 2003258176-180.

[32]胡晓歌,王铁,程文龙,等.金属纳米线的合成与组装[J].分析化学(FENXIHUAXUE)评述与进展.200432(9)1240-1245.

[33]合成材料编写组.合成材料助剂手册 [M].第二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社,1985136-138

[34]丁健桦,乐长高,秦华,酯合成中催化帮的研究及进展[J].化工生产与术,20006(2)21-23

[35]李涛,曹晓岚.乙酸乙酯的生产及市场[J]精细“油化工进展,20023(9)36-40

[36]林进,赵汝琪.合成化学[J]20008(4)364-366

[37]傅锦坤,郑荣辉,曾金龙.合成乙酸乙酯的方法及其催化剂[J].福建化工,1996(2)l4

[38]张俊华,陈永生.乙醛法合成乙酸乙酯[J 1.精细化工,199815(4)5558

[39]刘业成,王德成,韩祖宏,等.乙醛缩合制乙酸乙酯[J].化学与粘合,1993(3)160163

[40]傅锦坤,郑荣辉,曾金龙.合成乙酸乙酯的方法及其催化剂[J].福建化工,1996(2)14

[41]赵景荣.乙醇法乙醛制醋酸乙酯的工业化可行性[J].现代化工,1996(6)30·31

[42]麦景红,千晓东,雍永枯.乙醇催化脱氢制乙酸乙酯的反应特征[J].精细化工,199512(6)2629

[43]伏再辉,奚红霞,龚建.乙醇在双功能Pd-Cu/分子筛催化剂上气相氧化酯化一步合成乙酸乙酯[J].催化学报,199415(4)262-266

[44]黄卫,栗洪道,S042-/Fe203型固体超强酸的制备及酯化催化活性的研究.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200215(1)11-14

[45]杨师隶.同体超强酸S042-/ZrO2-Ti02催化合成丙烯酸异丁酯.精细石油化工,2001(1)6-8

[46]俞善信.用PS-8612型固体酸催化剂催化合成乙酸正丁酯[J].化学世界,1998(1 1)493-496

[47]廖世军,杨兆喜,余文威等.催化剂的酸性及结构表征[J].分子催化,199812(4)292-298.

[48]鲁波等.甲基丙烯酸催化酯化反应动力学模型研究.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ll(4)1995332-341.

[49]彭孝军.圃体酸催化合成乙酸异丁酯的研究.精细石油化工。1996(1)14-16.

[50]订林,胡度文,王恩波等.杂多酸型催化剂的研究进展.石油化工,26(9)1996632.

[51]叶青,裘兆蓉,周菊欢.天然丝光沸石催化反应精馏合成乙酸乙酯[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l(4)200029-31.

[52]荣杰,北京化工大学硕十论文,2003.

[53]李涛,曹晓岚.乙酸乙酯的生产及市场.精细有油化T进展,20023(9)45.

[54]金栋,肖明.乙酸乙酯的生产技术进展及市场分析.精细石油化工进展,11(6)5-7.

[55] 傅锦坤郑荣辉曾金龙. 合成乙酸乙酯的方法及其催化剂[J].福建化工1997 (2) 1-4.

[56]赵权江.醋酸乙酯生产技术进展.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078(11)31-33.

[57]张俊华,陈永生.乙醛法合成乙酸乙酯[J].精细化工.199815 (4)55-58.

[58]刘业成,王德成.韩祖宏,等.乙醛缩合制乙酸乙酯[J].化学与粘合.1993(3)160-162.

[59]赵景荣.乙醇法乙醛制醋酸乙酯的工业化可行性[J].现代化工.1997(6)30-31

[60]王军,刘文彬,谭淑媛.乙酸乙酯生产工艺现状及发展趋势.应用科技.2003303):51-53.

[61]刘文彬,钱徐萍.乙酸乙酯生产技术对比.化学与粘合.20034):185.

[62]李玉芳,吴小明.醋酸乙酯的生产技术及国内外市场分析.中国石油和化工经济分析.200722):50.

[63]朱继芳,廖世军,陈焕钦,等.乙酸/乙烯酯化合成乙酸乙酯工艺的研究与开发[J].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1999153):314-316.

[64]SANO KENICHINISHYAMA MASAAKISUZUKI TOSHIROet al.Process for preperation of lower fatty acid esters from acids and olefins using heteropoly acid and salt catalyst[P].Eur Pat Appl. EP5621391993-09-29.

[65]崔小明.醋酸乙酯的生产技术及市场分析.全国乙醛、醋酸及其衍生物技术、市场研讨会交流论文.200773.

[66]王军,刘文彬,谭淑媛.乙酸乙酯生产工艺现状及发展趋势.应用科技.2003303):52.

[67]CRANE RABROWN SHCAULet al.Ethyl acetate synthesis from ethylene and acetic acid using solid acid catalysts.United States Patent.911638519987-16.

[68]李雅丽.醋酸乙酯生产技术和市场分析[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0614(14)29-32.

[69]伟雄.乙醇脱氢法制醋酸乙酯技术及经济性分析.中国化工信息,2007(28)15.

[70]刘成,姜浩锡,刘宗章等.乙醇一步法合成醋酸乙醋的催化剂及其制造方法和应用.CN 17065502005.

[71]金栋,肖明.乙酸乙酯的生产技术进展及市场分析.201011(6)19.

[72]乙酸乙酯的市场分析.国内外香化信息.2008(6).

[73]崔小明.醋酸乙酯的生产技术及市场分析.全国乙醛、醋酸及其衍生物技术、市场研讨会交流论文.200774.

[74]李涛,曹晓岚.乙酸乙酯的生产及市场.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022(9)32.

[75]铭.乙酸乙酯市场将供过于求.中国化工信息,2009(43)6.

[76]刘怡励,郑宝山.国内外乙酸乙酯市场综述.化工技术经济.200321(1)22-23.

[77]李玉芳,吴小明.醋酸乙酯的生产技术及国内外市场分析.中国石油和化工经济分析.200722):52-53.

[78] 汪子昌.国内市场竞争激烈,醋酸乙酯海外觅市场.中国化工信息.2007(19)6-7

设计所用标准

2011年机电报价手册》

《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92

《爆炸和危险环境电气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92

《爆炸性环境用防爆电气设备通用要求》GB3836.1-2000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术语标准》GB50155-92

《常用化学危险物品储存通则》GB15603-95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定》

《低倍数泡沫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151-9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HZB1-2002

《多孔砖砌体结构技术规范》(2002年版)JGJ137-2001

《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

《钢制立式圆筒形固定顶储罐系列》HG21502.1-92

《钢制立式圆筒形内浮顶储罐系列》HG21502.2-92

《钢制压力容器》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

《给水排水制图标准》GBJ 106-87

《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 GB50046-95

《工业企业财务制度》(财政部19937月)

《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90

《工业企业厂内铁路道路运输安全规程》GB4387-2008

《工业企业厂内运输安全规程》 GB4387-84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TJ36-79

《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 GBJ87-88

《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50187-93

《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设计规范》GB   50264-97

《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GB 50050-95

《工业循环冷却水设计规范》GBJ 102-87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关于加强工业节水工作的意见》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等部委.国经贸资源〔20001015 号文

《管道仪表流程图设计规定》HG20559-93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给水排水标准图集》96

《化工工厂初步设计文件内容深度规定》HG/T20688-2000

《化工工艺设计手册》(第四版)

《化工管道设计规范》HG/T20695-87

《化工建设安装工程费用定额》

《化工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投资估算编制办法》

《化工企业安全卫生设计规定》 HG20571-95

《化工企业静电接地设计规程》HG/T20675-90

《化工企业冷却水处理设计技术规定》CD 80A3-85

《化工企业总图运输设计规范》GB50489-2009

《化工设备、管道外防腐设计规定》HGJ   34-90

《化工装置管道布置设计规定》HG/T20549

《化工装置管道材料设计规定》HG/T2064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石油化工建设项目》HJ/T 89-2003

《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2006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JGJ149-2006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98

《建设项目(工程)劳动安全卫生监察规定》(1997.01.01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条例》国务院253号令 1998.11.29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 169-2004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技术评估要点》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J   15-88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4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2006年版)GB50009-2001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GB50140-2005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汽车危险货物运输规则》

《生产设备安全卫生设计原则》GB5083-85

《石油化工安全仪表系统设计规范》SH/T3018-2003

《石油化工储运系统罐区设计规范》SH3007-1999

《石油化工钢结构防火保护技术规范》SH3137-2003

《石油化工给水排水管道设计规范》SH3034

《石油化工工程建设概算实务》

《石油化工管道布置设计通则》SH3011

《石油化工企业厂区总平面布置设计规范》SH/T3053-2002

《石油化工企业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规范》GB50493-2009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99 年版)》GB 50160-92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92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2008

《石油化工设备和管道隔热技术规范》SH3010

《石油化工塔型设备基础设计规范》

《石油化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定》(2005年)

《石油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

《石油库设计规范》GB50074-2002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J 13-87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 14-87

《水喷雾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219-95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34-2002

《危险区域划分》IEC79-10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8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92-2004

《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程》JGJ138-2001

《压力管道安全管理与检查规定》

《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压缩空气站设计规范》

《仪表供气设计规定》

《硬聚氯乙烯塑料管排水系统卫生设备安装图集》川 87S301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44-85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全国人大常委会1989.12.26

附录4:学生总结座谈会记要

参与人员:毕业设计全体指导教师、学生。

1.建议编写统一的《项目设计规范》或《论文格式说明》;

2.化工设计定位:以工程项目为目标;

3.设计过程中应依据行业标准或规范,不能采用教材;

4.建议有些网站要提前注册;

5.软件兼容及其与计算机配制问题,学生需给出一个建议书或说明书;

6.建议给出统一的一套软件版本;

7.要求附录中加入所有的项目设计过程中所参考的标准、规范和实际进程图;

8.机械设计和校核部分将来统一采用Math Cad软件进行计算;

9.建议设计小组里加一个土建专业的学生;

10.3D绘图部分对于零基础的同学建议采用3D plantPD maxSketch-up草图大师进行设计;

11.不要过分相信案例,设计过程中“创新”最重要;

12.反应器设计过程中,方程较多,建议采用软件Comsol

13.建议增加3-5天的现场调研;

14.建议请现场技术人员或设计院人员进行案例讲解;

15.指导教师首先给出任务书,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进行选择并按时完成任务;建议平立面和3D一个人做,并且组内在设计内容上紧密相关的人员对其进行审核;HAZOP分析建议两个人做;

16.建议增加目前《化工设计》理论课学时;

17.项目的处理量应与工业化水平接近,将来由设计小组自己决定;

18.采用Aspen进行经济核算误差较大,不建议采用,可做参考;

19.建议在设计开始时增加1-3次课程对设计的方法、过程和软件等进行一下介绍;

20.设计过程中应加强团队合作。

附录5:学生参赛照片及部分证书

  


化学工程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2013届毕业设计模式改革总结

2012-2013学年我院选择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作为改革试点,对2009级学生作毕业设计的模式进行了改革。为保证2009级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生(共278人)毕业论文(设计)完成质量,化学工程系采取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总结如下。

一、提前选题

本次毕业论文(设计)要求在20121210日之前完成选题工作,为此化学工程系建立了毕业论文(设计)网站,提前征集了各个老师的毕业论文(设计)的题目,在网站公布之后,由学生自主选择,并获得对应指导老师的认可后,方能被认为选题成功。形成了如下原则:有意愿指导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老师必须填写《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表》(附录1),该表将在化学工程系网页公布,以备老师和学生双向自由选择;毕业论文要求一名学生单独一个题目,毕业设计可以以团队(最多3人)形式进行;学生可以自主联系全校相关专业教师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教授原则上最多可以指导8名本科生(论文),副教授教师最多可以指导5名本科生(论文),讲师不超过3名,高级实验师最多可以指导2名本科生;每位老师指导的毕业设计人数不能超过15人;各位老师可以多提供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但最终确定的题目或人数不能超过以上限制;学生如有剩余,优先考虑毕业设计类题目,鼓励有工程设计经验或科研课题少的教师多报设计类题目;选题确定后请打印《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表》,教师和学生签字后备案。

本次双向选择共收到教师提供题目203个,需求人数260人,260人选题成功,余下本专业学生自主联系指导教师确定课题,其余大部分学生在理学院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论文工作。

二、组织形式

本次毕业论文(设计)采取了自愿选择、双向选择,选题之前各指导老师提供的题目简介有效避免了学生选题或找老师的盲目性,确保了大部分同学选到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各题目最多的有3人一个团队的6个,2人一个团队的2组,以团队形式完成毕业设计提交一份设计文档材料;严格意义上的设计类题目有40个,其余均为进行实验研究完成毕业论文。

三、答辩方式

本次毕业设计以团队形式完成的要按照团队形式完成答辩。组织了5名指导过化工设计的教师担任评委(指导教师除外),进行了提前答辩,设计小组根据项目内容准备一个PPT,按照工作分工,分别讲述自己完成的内容,要求衔接完整,体现整体工作和团队默契。并结合个人完成部分回答相关问题。发现有一组文档完成质量较差,要求立即进行修改完善。

单人完成的毕业论文(设计),全部参加答辩,分10组,每组4-5位评委,有3组评委发现了毕业论文(设计)完成质量较差的同学,要求学生和指导老师共同修改,进行了2次答辩。

四、问题与建议

1.关于选题:有些题目不适合作为毕业论文(设计)题目,部分老师对待选题不够重视,自己定的题目经常更改,给后续统计工作带来而麻烦,也有悖我们让学生选择自己有兴趣的题目的初衷。

2.关于答辩

部分参加答辩的老师态度不够认真,敷衍了事,建议尽快制定制度,规范参加答辩老师的态度和工作任务,能尽量在比较短的时间里较好的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重点把握:学生的工作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学生对老师提问的问题的情况。由于每个组的学生太多,有些题目也可能引不起老师太多的兴趣,所以对有的同学提问很少,提一个问题或一个都不问。就目前的情况看,答辩小组应该从不同角度提出至少三个或四个问题,才有可能较为客观的打出成绩。

另外,建议考虑是不是需要每个学生都参加答辩?或者是不是可以将学生提前进行划分?申请优秀论文的参加一类答辩,这一类答辩时间可以放长一点;另一类就是普通学生,有传统答辩方式,快速、简单完成。

3.关于评阅教师评语和答辩小组评语

化学工程系今年统一采用了手写评阅老师的评语和答辩小组评语,体现了答辩过程的严肃性,以后也不建议“提前让学生写草稿,答辩时再改改即可”。


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

关于本科毕业设计改革实施方案的意见

为全面提高我院本科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巩固理论学习成果,根据学校关于改革本科毕业设计实施方案的有关精神,在充分调研我院目前本科毕业设计现状,并征求各系意见的基础上,对我院本科毕业设计工作进行适当调整,形成新的实施方案(草案)。

一、毕业设计改革实施方案

1.按照学校的统一安排,第七学期的920左右完成保研学生的选拔工作。对于获得内推保研资格的学生,确定其硕士导师为其毕业设计导师;对于获得外推保研资格的学生,在9月底前自行联系并确定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自9月底进入毕业设计阶段,毕业设计与课程学习并行。考虑到本学期开设的部分专业课程对毕业设计的支撑作用,建议导师安排这部分同学在920-11月20主要完成师生沟通、文献调研、思路整理和课题设计,11月底教师根据学生的研究兴趣、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研究生阶段的培养规划确定其毕业设计题目。并进行初步的预研究工作,在寒假前提交开题报告。

2.对于资源勘查工程拔尖班学生,由于在第三学年已确定专业指导教师,原则上以其专业指导教师为其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个别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做局部调整。在不影响其专业学习、考研和就业工作的前提下,提前进入毕业设计阶段。基本进程为11月底确定毕业设计题目,寒假前完成开题。个别考研学生的开题最迟可于第8学期开学前3周内完成,建议这部分学生的题目注重理论研究,突出创新性。

3.根据各系的具体情况,个别开设导师制试点的专业和班级(如地质学专业),参照资源勘查工程拔尖创新班的进度实施。

4.对于各专业其他学生,在第7学期期中考试之前(11月份上旬)进行毕业设计动员,12月底前确定毕业设计导师,导师根据学生兴趣给学生提出大致方向,学生根据导师的建议开展调研工作,寒假前确定毕业设计题目。第8学期第1周提交题目汇总表,在第2-6周课程期间完成开题工作,第7周正式进入课题研究阶段。

5.对于勘查技术与工程卓越班学生,由于其在第7学期仍有较为繁重的实践教学任务。故对其毕业设计的开始时间不做单列的提前安排。鉴于教学计划中第8学期全部为毕业设计时间(无理论教学),故安排其在第8学期第1-3周完成开题工作,第4周正式进入课题研究阶段。

总的说来,保研研学生和部分拔尖班学生,11月底确定题目,寒假前完成开题;其他学生寒假前确定题目,卓越班和部分拔尖班学生在开学3周内完成开题;其他学生在开学6周内完成开题。

二、方案实施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1.学生不够重视,态度不够认真。在毕业设计阶段,部分学生要进行复习准备研究生复试、参加“双选会”等,还有的学生利用这段时间去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间上可能难以保证。

2.教学条件不够充分。学校提供的毕业设计场所明显不足。2005年以前,学生大多数都可以在教师的办公室或实验室里作毕业设计。而现在,连研究生都没有固定的实验场所,同学毕业设计的主要场所只能是宿舍。

3.学生规模扩大,指导教师精力投入不足。由于扩招,教师在指导毕业设计方面的工作量增加很大,还要承担大量的教学和科研等任务,造成教师在毕业论文环节上投入的时间、精力有限,部分教师无法保证全过程有针对性的指导,顾不上形式等细节方面的检查。部分教授的毕业设计指导主要依靠研究生来做,老师的精力不到位。

4.管理方面,课程学习和毕业设计可能出现冲突,在管理上存在个别交叉点。课堂教学、社团活动和毕业设计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冲突。

三、管理安排和基本对策

1.向学生明确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和改革的目的所在。本着“早动员、早着手、早出成果”的原则,让学生尽早融入教师的科研团队中,感受科研氛围,是本次毕业设计改革的目的之一。改革不是为了让学生做出了多么大的科研成果,而在于让学生尽早进入学术状态,充分享受学术熏陶,及早养成好的学术素养,有充足的时间完成一个完整的科研训练。

2.时间上仍以理论教学为主,本次改革的时间提前是在课余时间进行的,以不对课堂教学造成冲突为原则。在日常管理上,仍由辅导员管理为主,考勤仍由辅导员管理,指导教师仅在业务上给予指导。

3.在教学条件比较紧张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已有资源,鼓励毕业设计的学生参与课题组研究生的学术讨论,统筹安排,实行倒班制度,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和实验条件。

4.改变管理方式。变过程管理为目标管理。即淡化日常坐班制度,导师只规定几个重要的检查节点。各节点间的时间安排由学生根据自身的课业任务和实验室条件作出统筹安排,但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响应的研究任务。

四、对改革实施方案的说明

1.本改革实施方案中第2,3,4,5条中的学生,均指未获得保研资格的学生。

2.本方案为试行方案(草案),自2008级学生开始试行,并将在试行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随时完善。

3.未明事宜,由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本科教学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