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上述问题,以满足行业发展对工程创新型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国家特色专业、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质量工程项目为支撑,依托国家重点学科、“211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专业建设与改革。

(一)问社会行业人才需求,凝练工程化教育教学理念

“回归工程、融合创新”的理念源自办学的历史积淀和时代的发展需求。从建国初期的“大庆石油会战”、“八三”管道建设,到上世纪末的国家能源战略工程建设,专业一直以不同方式参与行业建设,贯彻工程教育思想。但受工程教育科学化的影响,在本世纪初出现了重理论轻实践、重工艺轻工程的现象,偏离了工程教育目标。在深度参与“西气东输”等大型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及时把握行业对工程人才需求,提出“回归工程”的理念;同时,为适应储运工程多学科交叉融合,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的特点,在回归工程中融入“融合创新”的理念。

(二)问油气储运技术发展,建立工程化专业课程体系

聚焦行业技术发展,注重学科交叉融合,通过重构专业培养方案,建立了工程与工艺相对均衡的“一体两翼一强化”工程化课程体系。

1突出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要求:重构了由“专业培养计划+自主发展计划”两部分组成的专业培养方案,将实践学分占必修学分比例由21.6%提高到24.8%;将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纳入毕业要求,保证创新教育的覆盖面和学生的主动性。

2聚焦行业发展,拓展专业方向:保持和强化油气集输、油气管道、油气储存等传统石油特色专业方向,及时跟进行业发展需要,建设海洋油气储运、城市燃气输配等新专业方向。

3重构工程化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整合优化,确立了以流动、传热与力学为基础,以油气储运工艺为主线,融合机械、自动化两条辅线的工程化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4强化工程和实践环节:精简核心课程中的工艺内容,增加工程内容;新增储运工程制图、储运工程软件实训、储运工程设备实训等工程实践类课程;改革面向单一课程的课程设计模式,设置储运工程综合设计。

(三)问工程核心能力培养,构建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

以工程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按照“实践平台工程化、训练内容层次化”思路,构建“四平台四训练”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自主研发、企业捐赠、整合优化、校企合作等方式,建设了四个综合实践教学平台。遵循认知规律,以实践内容为主线,通过整合优化,形成“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工程应用、创新实践”四层次进阶式训练。


石油特色基础实验平台包括力学、热工学、油气物性等实验室,以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培养与训练(基础实验)为主。工程化专业实验平台由“油气集输实验室”、“油气储存实验室”等4个专业实验室构成,以专业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专业实验)为主。梯级化实习实训平台依托仿真实验中心、校内工程实训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开展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训练(工程应用)。模块化综合创新平台依托“211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六个学科实验室和单独建设的大学生创新实验室,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了解学术前沿、提升研究与创新能力(创新实践)的主力平台。

1建设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按照“实验体系系统化、实验内容科学化、实验装置工程化”思路,结合行业最新工艺和设备,融合科研成果,自主研发“等温输油管道实验装置”、“气液两相流实验装置”等12套综合性专业实验装置,实现工业流程的实操训练。

2依托企业捐赠的230设备RealpileLeadflowK-space等大型工程软件,增建油气管道远程控制、储运设备实训、储运工程软件实训等3个工程实训实验室实现储运工程设备和工程软件的实操训练。

3建设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按照“虚实结合、以虚补实、以虚强实”的原则,针对油气储运工艺流程复杂、自动化程度高、易燃易爆等特点,自主研发由油气管道、油气集输、油气储存、油气储运施工、油气储运安全、油气储运设备等组成的“六模块”虚拟仿真系统实现易燃易爆储运流程和设施的亲历式实训。

4依托学科优势、科研转化为教学建设油气特色技术、节能与新能源利用、环境保护与油气安全等3个大学生创新实验平台助力大学生创新实践。

(四)问企业优质资源利用,创建校企协同的育人机制

按照“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作双赢”的理念,充分发挥学科领先优势,充当企业与政府、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实现学校资源惠及企业,提高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充分利用企业先进的工艺设备、专家等优质工程资源,建立了校企“三协同”工程化育人机制。

1教师工程素养协同培养机制利用“油气储运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学术年会”、“全国大学生油气储运工程设计大赛”和“ASME亚太国际管道会议”的契机,每年定期邀请专家对全体教师进行工程能力培训;选派教师到设计院所进行设计环节和设计软件培训。

2教学过程协同合作机制成立由校企知名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定期就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大纲、教材编写、实践教学等人才培养关键环节开展专题研讨。以“创新与实践相结合”理念,按照“以赛促学,以赛代练”原则,发起并主办全国大学生油气储运工程设计大赛,行业知名设计院提供赛题,25名行业著名专家作为决赛评委,为工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检验提供了平台

3教学平台协同共建机制校内以企业捐赠的设备和软件为主体,建设油气储运工程实训实验室;校外与胜利油田、齐鲁石化、新奥燃气等14家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