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资源丰富、利用率高,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四所石油高校统建共享、优势互补,建设了一批石油特色鲜明的优质教学资源,广泛应用于石油类专业教学过程。建成45门专业课程共21T的信息化拓展资源,师生访问量达1100余万人次;开发网络实验教学资源475套,使用量达10余万人次/年;师生利用石大云课堂积极开展研究性教学和自主学习,有效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2.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有效提升
成果在石油类专业广泛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在实践基地实习达15万人天/年,利用仿真实训平台模拟实训达11万人时/年;四所石油高校95%以上石油类专业学生参与到创新实践活动中。近五年,学生发表SCI等高水平论文1000余篇,获批专利800余项,在国内外学科竞赛中获奖1万余人次,大创项目连续9年入选全国年会,成绩名列前茅。储运专业滕霖获“小平科技创新团队”,受到刘延东副总理接见;石工专业吕健等90后大学生创办海外石油技术培训公司,受到乌干达总统接见;多人获创业英雄百强、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等。获省级一等以上教学成果奖11项,国家级虚拟仿真优秀教学成果5项。
3.毕业生质量明显提升,得到行业企业的广泛认可
麦可思等评估机构对300家用人单位调研分析显示:石油类专业毕业生“学习与业务能力突出、实践创新能力强,具有很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满意度达98%;毕业生签约世界500强企业达70%;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报告显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石油类专业的12项毕业要求对岗位工作满足度达95%。
4.示范辐射作用明显,得到社会普遍赞誉
成果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力,改革经验得到广泛关注,以生为本的教学改革范式促进了国内外多所高校的人才培养,在石油高等教育和高等工程教育领域示范引领作用显著。自主研发的虚拟仿真软件与模拟实训装置获发明专利150余项、软件著作权90余项,并输送到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吉林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外40余所高校;课程资源、虚拟仿真、“互联网+”教室等建设得到高教司张大良、吴岩司长高度认可;在全国大学教学改革研讨会等做专题报告20余次,在《中国大学教学》等发表相关论文34篇;打造“石油汇”国际赛事平台,发起“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石油科技创新创业大赛”等8项高水平全国性竞赛,承办全国高水平赛事20余项,吸引了21个国家百余所高校、上万名学生参与;厦门大学、俄罗斯国立大学等多所高校来校调研石油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多次进行了专题报道。